
红色教育如何不流于说教?语言培训怎样跳出“只练嘴皮子” 的局限?在启点名星艺术教育的课堂上,一堂将红色文化与语言艺术深度融合的特色课,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——多维度素养启蒙,助力孩子未来成长 ,让孩子在演绎红色故事的过程中,既在表达练习中打磨语言能力,又种下英雄品格的种子,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。
课程创新:让红色文化“活” 在语言实践里

对于家长而言,给孩子选语言课,怕的是“学了技巧却没内容”。启点名星恰恰抓住了这一需求痛点,将“以智慧启智,以口才赋能” 的教学宗旨,藏进了红色主题的语言实践里。
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历史知识点背诵,这里的红色教育不仅涵盖抗战英雄故事,更系统融入长征精神传承与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启蒙。是让幼儿段孩子跟着《小英雄雨来》开展基础演讲练习时,领会 “勇敢是什么”;是让初级段孩子在演绎《美妙的声音》时,通过模仿冲锋号,感知革命岁月里的拼搏精神;是让中级段孩子表演“嘎子”时,结合“飞夺泸定桥”等长征故事讲解,在抗日英雄演绎与长征精神学习中,深化对“机智担当”、“坚韧无畏”的双重理解,精准把握红色精神内核;更让高级段孩子聚焦长征精神、抗美援朝精神,开展深度朗诵与情感剖析,将红色精神与个人思考结合,实现从“讲述故事”到“传递精神”的升华。

这种 “在表达中懂历史” 的模式,让红色文化逐渐脱离遥远的文字,变得更易被孩子理解,成为能被孩子触摸、感知、讲述的鲜活故事。不少家长反馈:“孩子回家后主动讲雨来的故事,还会模仿嘎子的语气,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。”
舞台搭建:从课堂小展示到成长大平台

而这一切设计,都紧紧围绕着“立足成长起点,搭建展示舞台” 的教育核心。课程不仅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搭建适配的 “小舞台”—— 幼儿段孩子站在台前复述雨来故事、中级段孩子互动表演嘎子战斗场景、高级段孩子朗诵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》,会融入“长征精神代代传”的主题升华,让朗诵更具思想深度,更会开展各类展示活动,为孩子提供呈现表演成果的广阔平台。
这些“舞台时刻”,正是为孩子铺垫的成长之路 —— 从敢开口尝试到愿意主动表达,从能讲述故事到尝试共情角色,每一次演绎都是在锻炼自信心与表现力,为未来登上更大舞台积累勇气。
让“多维度成长” 藏在细节里

更难得的是,课程将“培养孩子综合能力与担当意识” 的教育价值观,悄悄融入红色课的细节里,还将 “健商、智商、德商、逆商” 等多维度素养中的 “勇敢担当、坚持品格” 融入红色故事解读,让素养培养自然落地。
课堂上,老师会鼓励孩子主动分享对英雄故事的看法,比如 “你觉得嘎子为什么能打败鬼子”“如果是你,会像雨来一样保护同伴吗”;也会引导孩子尝试组织小片段表演,分配角色、协调台词。这些环节不追求 “结果完美”,而是看重孩子在过程中是否敢于表达观点、是否能倾听他人想法 —— 就像教育理念所期待的那样,让孩子在语言实践中,逐步具备主动沟通、勇于担当的综合素养,朝着 “有语言素养、有家国认知” 的成长方向慢慢积累。
适配 4-16 岁全龄段成长需求

这门红色特色课覆盖 4-16 岁全龄段,阶段设计完整适配,每一个阶段的设计都贴合对应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:幼儿段侧重 “兴趣启蒙”,用故事吸引孩子走近红色文化;初级段注重 “技巧融入”,让声音训练与红色主题结合;中级段深化 “角色代入”,通过表演理解英雄品质;高级段则强调 “精神共鸣”,在朗诵中传递对历史的敬畏。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,既体现了 “抓好教学质量” 的严谨,也践行着 “发展艺术教育,助力青少儿优秀成长” 的教育理念。
红色故事里的成长养分

在特色课的课堂上,红色故事从来不是生硬的教育素材,而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;语言培训也不只是技巧的堆砌,而是通往成长舞台的阶梯。当孩子能自信地讲述雨来的故事、生动地演绎嘎子的勇敢时,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语言表达的热爱,更是一份对英雄的敬意、一种面对挑战的勇气——而这,正是为孩子的成长起点,埋下的珍贵的种子。
